-
纵观建筑历史可知,自然环境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建筑的演变。农业社会的时候,建筑作为人们躲避风雨的地方,受气候因素影响很大,虽然舒适性不高,但是能耗较低。到了现代工业社会,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各种各样可以协助建筑解决室内环境问题的设备,因此气候因素不再是人们设计建造建筑的桎梏。建筑舒适性有所提升,但能耗高,污染大,排放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建筑业上的投入逐渐增多,不断扩张却不环保的建筑业成为了耗能大户并被人们所关注。如何设计出既保有建筑环境舒适度又以自然气候为基础,且结合艺术与技术的绿色节能建
MORE -
建筑气密性是指在风压和热压的作用下,保证建筑围护体系内温度恒定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关系到室内受冷风或热风渗透而造成热损失,即室内能量损失,气密性等级越高,热损失越小。被动房中要求压力测试换气次数即气密性n50≤0.6h-1,较高的气密性大大减少了室内外的空气交换,当冬季采暖时,高气密性减少了冷风向室内渗透造成的热损失,降低了采暖能耗需求,同样,夏季制冷时,减少了室外热空气渗透,降低了空调能耗。当然,气密性的好坏并不是降低能耗的唯一指标,其中还包括了门窗、墙体等构件的传导热损失。1气密性设计注意事项1.1气密层
MORE -
北京康居认证中心马伊硕郝生鑫曹恒瑞中国引入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已有十年,被动式理念和技术在中国已开始从探索走向成熟,“以降低建筑本体能源需求为原则,减少对机械式采暖和制冷设备的依赖”,正在成为高能效建筑领域的共识。应该说,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技术改变了建筑的角色定位——在大幅度降低建筑对外界能源需求的情况下,建筑从单纯的能源消耗者转变为能源需求侧的控制者和管理者;改变了人们的用能理念——开始相信低能采暖和低能制冷,相信高能效和高舒适可以协调并存。2010~2020年,中国被动式低能耗建筑领域经历了从学习理念、转变
MORE -
2010~2020年,中国被动式低能耗建筑领域经历了从学习理念、转变观念,到落地项目、制订标准的过程,实现了从政策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产品体系、管理体系、行业组织,到工程项目的全方位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标准体系已逐步建立起来。中国第一部针对被动房用的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新风系统》CSTM00325已经颁布实施。《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用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CSTM00324、《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外墙外保温、屋顶保温用模塑聚苯板》CSTM00395、《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用未增塑聚氯乙烯
MORE -
沙岭新村将获得第一批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被动房)运营标识北京康居认证中心主任张小玲中国第一个农宅被动房工程沙岭新村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原沙岭村村东,用地面积16797.5m2共计18栋,每户建筑面积200m2,总建筑面积7198.38m2,于2017年9月建造完成,2017年10月农民搬入新居。经过两年的运行,在室内温度由农户自行选择室内温度下和生活方式情况下,冬季实测温度20℃~25℃,农户普遍使用电炕,其实际使用能耗低于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规定的限值。该项目获得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奖励资金,即每平米1000元的补贴。北京市
MORE -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农村人口愈来愈少,一些乡村变得破败萧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程中,如何实现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农民与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农宅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里的“农宅”内涵包括农
MORE -
1被动房的发展形势1.1被动房已经从小规模试点发展到大规模开发经过近五年的发展,我国被动房已从小范围试点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河北、山东出现了10万m²以上的社区。河北最大的社区超过100万m²。石家庄2018年新开发的项目已经超过60万m²。2018年上半年全国新增被动房项目相当于以往被动房项目开发量的总和。龙湖地产开发的高碑店列车新城项目(如图1所示)总建筑面积约120万m²,地上建筑面积约82万m²,其中一期总建筑面积44万m²,计划首批动工20万m²。图1总面积超过120万m²高碑店列车新城1.2各地出
MORE -
建筑节能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是国家节约能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建筑节能技术进步很快,正在从低能耗建筑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和产能建筑发展。为了学习和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促进中心与德国能源署从2009年开始在中国合作指导建设“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2011年6月,在中德两国政府的见证下,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德国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部签署了《关于建筑节能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进一步明确了开展被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