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昭俊刘念慈卢文靖哈尔滨工业大学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王昭俊刘念慈卢文靖黑龙江辰能同发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刘兆新杨勤勇冯雪山哈尔滨市地处我国严寒气候区,冬季漫长且寒冷,供暖期长达180天,需要集中供暖设施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建筑供暖能耗较高。哈尔滨辰能•溪树庭院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德国能源署合作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德“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是我国在严寒地区推广低能耗建筑的“探路工程”。1项目简介与设计理念辰能•溪树庭院B4住宅楼位于哈尔滨
MORE -
德国能源署建筑能效部刘瑜揣雨1合作背景为推动中国的建筑能效提升和城市低碳发展,德国能源署与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06年起开展政策和技术层面的交流与合作。2010年以来,以质量保证体系为核心,德国能源署与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为代表的中国技术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中德高能效建筑(即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在示范实践中,中德团队借鉴德国高能效建筑标准与设计理念,针对中国不同的地域及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地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为传播技术、提升标准、培养人才及推动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示范项目发展
MORE -
北京康居认证中心陈旭马伊硕郝生鑫陈秉学现阶段,我国建成房屋面积与日俱增,而已建城乡建筑中99%为高能耗建筑,对能源及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促使建筑行业进入技术变革时代,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理念得到进一步推广,逐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设计理念在于通过减小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等措施,以维持室内温度全年在20-26℃之间,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2]。自2011年秦皇岛“在水一方”住宅项目作为中国首个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建成后,该类建筑在全国各地得到飞速发展。但就目前实施的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设计标准仅涉及河北
MORE -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近年来建筑节能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在实现室内舒适环境的同时,将建筑冬季采暖能耗需求和夏季制冷能耗需求最小化。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中,太阳辐射对建筑的能耗有着显著的影响,夏季太阳辐射会增加制冷能耗需求,但是冬季可以合理利用太阳辐射降低采暖能耗。外遮阳可阻挡夏季太阳辐射使其不直接照射到室内,冬季又便于利用太阳辐射温暖房间,因此采用外遮阳设施是最节能有效的遮阳方式。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上使用外遮阳的优越性能众所周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整体性能是由气密性、水密性、保温、隔热等性
MORE -
1发展节能门窗的重要意义中国建筑节能走过了近40年的奋斗历程,坚持自主研发兼顾借鉴国际先进的发展思路,到现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筑节能技术、节能产业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我们不得不深刻的认识到,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仍旧任重道远,充满挑战。从以下几点考虑,我们可以看到节能门窗发展的必要性。1.1建筑能耗的关键流失途径门窗部位的保温性能对整个建筑的能量流失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是真正的建筑能量损耗关键途径,也是我们进行建筑节能设计首要解决的环节,建筑节能需要从门窗开始。1.2门窗应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不
MORE -
随着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高层建筑不断出现,在人们享受阳光带来的温暖时,也会担忧建筑外墙在阳光下暴晒造成室内升温的困扰,因此,建筑墙体的保温性能作为能耗检测的重要指标,已得到广泛关注。建筑墙体的保温性能是以传热系数K值表示,以往称总传热系数,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统一定名为传热系数。目前,建筑行业及建筑建材检测机构,普遍使用墙体保温性能检验装置来测试墙体传热系数K值的大小,进而得出墙体质量的优劣。其工作原理,主要有热流计法、热箱法和控温箱法。1三种方法的分析与比较1.1热流计法由于墙体
MORE -
1引言当下,中国城镇化发展正由“高质量”向“高舒适”转化,城市功能升级和既有建筑改造为满足人们高舒适、高品质的生活及建筑节能提供了重要途径。而既有建筑改造中,高层建筑单户居民建筑改造及别墅既有建筑改造占有很大市场需求,而传统的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在上述建筑节能改造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在高层单户居民建筑改造过程中,还存在作业危险、施工难、系统安全隐患及影响外墙美观等弊端。为此,在既有建筑改造中,推行外墙内保温施工技术显的尤为重要。然而,外墙内保温施工过程中易形成典型的结构冷(热)桥,使墙体结露
MORE -
中国作为世界建筑体量最大的国家,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有目共睹,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也有所好转,已从2018年的33.3%以上降为21%,但其中仍有70%以上属于高能耗建筑。据统计,2016年我国北方地区既有建筑面积206亿平方米。北方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排放强度最高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采暖季又将增加30%左右的排放量。如将该区域建筑全部改造成超低能耗建筑,每年可节约3.49亿吨标煤,在极大缓解大气污染治理难题的同时将减轻“煤改气”和“煤改电”引起的能源紧张局面。“因此深入推广和发展超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