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房网

报告推荐 |欧盟、联邦和市级能源法框架及其对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

 

据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增至68%。在新增城市人口中,近九成将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德国,77%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而放眼正处于最猛烈城市化浪潮之中的中国——中国城市人口已从1980年的1.9亿人增加到现如今的7.7亿人。

据统计,城市已经消耗了全世界近三分之二的能源。因此,可持续发展与低碳必须是未来城市的重要标志,未来城市理应在建筑、街区、城区和整个城市层面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城市的发展方式对城市的能源消耗有着重大影响。

提高建筑物的效率(特别是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碳排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地方空气质量和公共卫生状况的最快且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

 

着眼于当前建筑和城市领域的新兴主题,GIZ在中德城镇化伙伴关系框架内参与编制并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报告,作为其工作主题的基础,这些报告为探索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参考。

作为该系列报告的一部分,本期推荐的此份名为《德国能源法——欧盟、联邦和市级能源法框架及其对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重点关注能源效率和城市韧性问题,论述欧洲联盟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能源条例对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影响。显然,这些条例涉及国际一级的承诺,以及欧盟及国家层面的战略、计划和法规。欧盟能源领域相关的法规和指令在建筑层面有着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国家、州省以及地市级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划也为城市向气候中和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机会。

 

 

 

 

 

 

本报告旨在回答并解决以下问题:

德国在欧洲层面与国家层面的总体承诺和法律法规(尤其是能源法规)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城市的良性发展(即节能与能效)能否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剩余需求问题?

在与能源法规相辅相成的能源和城市发展领域,城市还有哪些额外工具来减缓气候变化?

这些法规、工具、建筑、街区或城区以及整座城市如何影响和赋能不同的空间层面?

GIZ的此份研究报告从建筑、城区及城市三个空间的角度阐述了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并阐释了能源法规、正式规划工具(德国城市规划法)和非正式规划工具这三大要素对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影响。

 

 

感谢ECECCP中欧能源合作平台分享内容。

 

 

被动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