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房网

专家观点|王有为:建设领域双碳实践的若干认知

 

 

01 碳排放的表达方式与计算时间

十几年前,业内已对碳排放的三种表达方式得到共识,即人均排放、单位GDP排放、单位地域面积排放(每 平方公里地域的碳排放量),以至于迄今仍有以此表达方式的,如香港认为城市已碳达峰,近年一直维持在约 4000~4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发电量是其最大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约70%,他们打算逐步利用更多的天然气发电替代部分电煤发电,他们公布的人均碳排放量是2014年6.2吨/人,2020年小于4.5吨/人,2030年3.3~3.8吨/人。
    因为当今国际国内人口流动的情况非常突出,故计算人均排放时,对消耗的能源与碳排放能基本把握,但总人数的量难以正确估算,水份含量较大,故不太适用。地域面积与人口总量同样难以正确估算,各地区各城市均由平原、山地、水域等面积组成,占地又不一样,若以每平方公里的排放量对比,会发生较大的差异,不具备可比性,故很少有人应用。国家、地区、城市 的GDP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参数,联合国对其的统 计方法作了许多规定,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所以用单位GDP的能耗与碳排放来计算获得共识。中国是以一万元人民币的GDP统计其能耗与碳排放,国际上是以1千美元的GDP统计其能耗与碳排放,这样就有一定的 可比性。北京市公布2020年万元GDP能耗和碳排放分 别下降到0.21吨标准煤和0.42吨二氧化碳,为全国最优水平,上海市万元GDP的能耗为0.31吨标准煤,杭州市万元GDP的能耗为0.29吨标准煤。数值的大小,与城市的性质有关,北京的经济主要增长点来自金融、 科技等产业,具有能耗低、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等特点, 它的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几年前就外迁,人口不断往雄安疏解。上海是生产型城市,与国外大都市不一样(以居 住为主,碳排放主要来自建筑和交通),它的制造业发达,为国家产生较高的GDP,当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2亿吨左右。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数据,其中来自工业、 交通和建筑三大领域的碳排放比分别占45%、30%和 25%左右。2025年建筑领域碳排放量控制在450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将碳排放量 5000多万吨降低500多万吨,压力相对较大。香港是消费型城市,外向型经济体,大部分物品都依靠进口, 与生产及运输进口食品、物料和产品相关的碳排放所外在的,只有调控消费需求,可减少碳排放。所以做城市的碳达峰分析时,要与城市的性质结合起来考虑,不能 以绝对值的大小来判断城市的低碳程度。
    中央工作意见文件中,分列了2025年、2030年、2060年三个时段的主要目标。近期工作肯定是以2025年的目标为主要考虑。文件写到:到2025年,绿色低 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 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 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 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这个目标传递了几个重要信号,碳排放的表达方式是以单位GDP能耗与碳排放来体现的,它不仅要给量 化指标,还要求2025年与2020年相比,满足减幅指标,非化石能源比重要达到20%,同时明确了固碳的要求。
    建设领域如何实施呢?笔者主观认为,大体上可以 一个城市、一个城区(园区)来分析计算,如上海虹桥 商务区核心区面积为3.7Km2,人口为110458人,核心 区的GDP为207.5亿元,碳排放量60.06万tCO2e/a, 单位面积碳排放的量162.32kgCO2e/m2a,单位人口碳 排放量5.44CO2e/人.a,单位GDP碳排放量0.289tCO2e/ 万元,相当于同类商务区2005年的碳排放水平,减碳 比达58.35%,这是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审中得分率最高的一个新城新区,十几年前就考虑绿色低碳发展,这 里的人均排放、单位地域面积排放仅供参考,但其万元 GDP的碳排放量为0.289t是个相当先进的数字。中小 范围可缩小到一个建筑,甚至施工企业接到某项目的施 工任务。建造新项目大致分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与装 修装饰机电设备安装三个阶段,基础工程采用挖土机、 推土机、打桩机、压路机,能源以油为主,后二个阶段 以电为主。笔者在深圳做绿色施工示范项目时,曾对吊车、施工电梯、电焊机、钢筋切割机、木工电锯、泵送混泥土、食堂、办公室、工人宿舍等安排了17块电表, 每天的用能情况全部进入能源监测仪,从进场第一天到竣工验收那天,所用的油、气、煤、电全部智能记录, 这样项目的合同总额,可以推算出万元GDP的能耗与 碳排放,再结合工地上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情况,若结合主动措施(设备更新、管理制度加严、施工工艺创新等)与2020年时的能耗与碳排放作比较,就可评判是否绿 色低碳了。若在我国的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对较大的 项目都实施类似的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造,充分体现建造阶段的能源与碳排放的精细测算,应该是国际领先水平。

建筑碳排放过去以建材生产、运输、施工、运营、维修、拆除、废弃物处理七个阶段全生命周期考虑的, 运营时间各国基本以40~60年为准考虑,中国是以50年为准考虑,所以运营的碳排放占比最大,约80%~90%(中国建筑碳排放案例汇编一书证明了此比)。目前,国际国内高度关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纷纷要求短期内做到碳达峰,我国也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2030年碳达峰,所以原有的全生命周期(50年)的理论已跟不上形势要求。中央已要求以年为步长来计算汇报分析碳排放的量值问题。施工一般2~3年,在50年的全生命周期中占比很小,未引起重视。若以年为步长,施工引起的能耗强度、排放强度,立即上升到显眼的位置,当今基本划分为建造(含建材、运输、施工)与运营(含维修等)二个阶段,各种资料数据不一,统计口径有异, 笔者认为,建造占全社会排放的24%,运营占20%, 似相对靠谱,当然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调整,会随之而变化的。

02  建筑设计依托的标准

    中央双碳工作意见(十八)款规定,大力发展节能 低碳建筑。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超低 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由于国内标准化工作的放开,各省市地区协会学会大力开展建筑标准 的编制工作,形成名目众多的局面。除绿色建筑、节能建筑、被动式建筑、主动式建筑、健康建筑外,按能耗 程度,又有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三类建筑,按碳排放不一,又有低碳建筑、零碳建筑,当然还有智能建筑、生态建筑、百年建筑,出于不同角度命名的建筑名。全球找不到一个国家能像中国给建筑有那么丰富多彩的冠名,以致常有人议论,我们到底去设计哪种建筑。针对当前的形势,双碳工作意见给出的答案很明确,能耗与碳排放是建筑考虑的重中之重。
    天津市的老专家在一次讨论中发言说:“有些绿建三星的建筑,其能耗比非绿色建筑还高,连国外也如此。此话不见得正确,其科学性在此且不深入展开讨论,却暴露了工程界设计、计算、分析、评价中的一个问题。我们所做的基础是静态负荷下的分析,三十年的气象资料,室内外的温差、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门窗的气密性、硬件设备的效率、室内工况条件的设定等,但对动态负荷缺乏分析,工作时间的变化,人员的增减,电梯使用的频度,气候的变化,物业管理的到位,特别是人的行为,开了窗开空调或暖气,温度设置的高低等均是无法估算的,形成了实测能耗与计算能耗的差异,这 在日后的双碳工作中应给以高度的关注。特别是行为节能,会议中、口头上都有共识,落实到行动,或量化分析, 始终没见到有效的研究。在香港的某次论坛上,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位教授指出,英国的建筑碳排放占27%,既有建筑改造后可减少3%,但如果抓行为节能后可减9%, 是旧房改造的3倍。新加坡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有调查报告得出行为节能已占建筑能耗的50%。虽没细究,但这些信息是惊人的。我国的标准已有涉及行为节能,如国标《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中11.2.6鼓励城区节能,有促进节能的措施,评价总分为6分,应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制定管理措施,公共建筑夏季室内空调设置不低于  26°  C,冬季室内空调设置不高于20°C,评价分值为3分。(2)制定优惠措施,鼓励居民购置一级或二级节能家电,评价分值为3分。
    有研究表明,夏天温度降低一度,能耗增加9%, 冬天温度升高一度,能耗增加12%,温度设置的行为与节能有如此大的关联,所以中央明确近五年开展碳达峰 中七项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绿色低碳生活,行为节能应含在绿色低碳生活中,绿建委对此的工作规划之一就是开展对青少年绿色低碳科普教育。我们组织专家编写 了大学、中学、小学三个层次的绿色低碳教材,分别在部分省市开展了科普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让青少年从小就树起绿色低碳理念,为民族的文化进步发挥了一点作用。
    设计启动前,一张白纸一片空地,估算未来建筑的能耗与碳排放当然是以软件为基础,不同的软件不同的工况条件,计算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异,可作为分析对比的参考。中央文件既然强调了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工程界尽可能按此标准设计且评定能耗与碳排放。但需清醒的认识到,中央所指2030年的碳达峰,绝对是指实际的能耗与碳排放,而不是设计分析的能耗与碳排放。
03  建筑节能减排的重点与具体做法
    民用建筑基本分为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两部分。过去的经验,公共建筑是居住建筑能耗的5~10倍,引发 了一个问题,抓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的技术路线如何制订。居住建筑占比较大,涉及到以人为本的问题,高层居住 建筑能耗又肯定大于多层、低层居住建筑,最关键的是居住人的贫富不一、行为不一,有的人家中电器齐全, 所有房间灯光、空调全部打开,行为无法控制;公共建筑分为办公建筑(政府办公楼、商务办公楼、企业办公楼)、星级宾馆(高星级与中低星级)、商厦(大型、中 小型)、医院建筑(不同级别)及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 展览馆等建筑,能耗明显高于居住建筑,最重要的是公 共建筑有条件装上智能设备,将其每天的能耗(分项记录中的照明、插座、空调、动力等)自动记录在案,便于向国家交出实测能耗数据,更是未来碳交易的充分依据。碍于管理工作量的约束,建议针对高能耗高排放的建筑,如高星级宾馆、大型商厦、高级别医院、政府办公楼(起到示范作用)数据信息中心强制安装能源监测装置,交出实测数据。
纽约为世界第三大碳排放城市(建筑排放占69%, 交通占23%)纽约政府为节能减排,对2.3万平米以上 的建筑实施配额管理,每超一吨二氧化碳罚款268美元, 迫使业主采取各种措施,将能耗与碳排放降下来。中央 工作意见文件中(十八)款指出,大力推进城乡既有建 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 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检测评识,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估。国内外的经验表明, 配额和碳价是促进节能减排的两个杀手锏。
    上海市在2018年对纳管企业就下达了1.58亿吨的 配额总量,分配方法如下:(1)行业基准线法:电企业、电网企业、供热企业。(2)历史强度法:工业企业、航空港口及水运企业、自来水生产企业。(3)历史排放法:商场、宾馆、商务办公、机场等 建筑,以及产品复杂、近几年边界变化大、难以采用行业基准线法或历史强度法的工业企业。每类核算方法均有细节规定。

碳排放权交易,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带有金融性质的政策性工具。它并不鼓励企业花钱买配额完成任务,而 是通过市场手段来促使企业逐步降低碳排放强度,碳排 放的配额分配主要靠行政手段实施。每年根据宏观经济 的发展,节能减排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发展,对分配给各企业的碳排放配额进行调整,促使企业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除了配额的约束作用,碳价的变化也是促使企业不断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目前的碳价是52元人民币/吨,欧盟的碳价年内已从58欧元/吨涨到85欧元/吨。专家判断,我国的碳价近期会上扬。碳价与 配额是推进我国节能减排的两个杀手锏。
    双碳工作要以实际的能耗与碳排放作为交卷成果, 应该引起我国工程界的高度关注,当前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近零碳、零碳的呼声很高,但几乎看不 到最终实测数据的建筑分析(二层的小别墅无实用意义,不在此例)。
    例如,日本三菱电机在神奈川县镰仓市(与北京气候 相近)所建6400平米的办公大楼,通过结合自发电子 节能设备实现能源消耗实际为零。该大楼已获得第三方机构的零能耗“ZEB”认证,在日本尚属首例。
    该办公楼为四层,楼内还设有升降梯和食堂等能耗较高的设备,维持作为办公大楼的便利性。自动控制空 调和照明以实现优先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能耗较同规 模的大楼消减了63.5%,在屋顶和各层的屋檐设置了约1200块太阳能电池板,作为大楼的能源供应。约260名员工在此工作,进行约1年时间的验证,投资成本较 高约4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亿元),即每平米造价约4万元人民币。
    中国建筑的节能减排一定要经得起第三方机构的检测认证,才算是真正落实中央的双碳要求,才能进入到碳市场进行交易。
04  建筑电气化在双碳工作中的地位
    能源转型是双碳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能源转型既要突出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工作,又要加大电能在终 端能源中的比重,即加快建筑电气化、工业电气化、交 通电气化。这三大产业中,建筑具有电气化的最大优势。
    中国节能协会公布的几个关键数据引人深思。2018年建筑运营碳排放占全国能源碳排放的 22%,全过程碳排放占比约51%。直流建筑联盟指出2060碳 中和目标下,在建筑用能需求合理增长的前提下,建 筑电力系统至少达到双90%(即建筑电气化率90%, 建筑电力供给中非化石比例90%),同时大力推进建筑 节能工作,建筑碳排放量才有可能降到5.5亿吨左右,基本满足巴黎协定2度目标的要求,如果没有足够大 比例的清洁能源作为终端用能,再电气化,负荷再增 长也只会增碳,所以非化石能源的应用是建筑领域电气化非常重要的前提。建筑本身的直接碳排放包括炊事、热水、采暖三个部分,电气化意味着这三块通过电气化兑现(电气化率90%)加上电力供给中非化石比例90%,降碳的作用很 明显。2019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23938.9亿千瓦时, 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为32.7%。五大发电集团相继对中 央表态至2025年达峰。建筑获得的是绿电,这就是建筑电气化的基础。
    建筑电气化解决方案是“光、储、直、柔”系统。“光”指分布式光伏,未来城市有近50亿平米的屋顶和可见光垂直表面。利用其80%做光伏,可解决目前 建筑用电的近40%,农村可利用屋顶150亿平米,利 用其80%的光伏,可发电量是目前农村用电总量的3-4倍(据直流建筑联盟)。这意味着,通过与电网的柔性交互,建筑电气化不仅消纳来自电网的清洁能源电力, 还能支持区域内的电力用户,如工业和公共事业。国家 能源局2021 年 6 月 20 日下发《关于报送整县(市、 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党政机 关、学校、医院、厂房等屋顶安装不同比例的光伏发电,且将过去的BAPV(附在建筑物上的光伏)系统提高为 BIPV(建材型光伏组件)。建筑电气化得有一个前提,光伏得有足够的量,如果没有足够的量还需要电网输出 很多的负荷,这样电网的压力就比较大。
    “储”,国内的宁德时代、比亚迪企业的全部锂电 池储能设备产能占全球同类产能70%以上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已发展到钒电池,瞬间充电,安全性高、容量大、环保性强,使用寿命是锂电池的九倍。但比较美国,将光能储存在墙内,还是有相当的差距,下一步要充分解 决分布式电储能技术,分布式储能非常重要,没有它就很难实现柔性的交互,很难与区域电网交互。
    “直”指建筑直流配电,我国西电东送已建十条直流输送线(建设成本低、能量损失小),六条交流输送线,可与现有的交流配电系统共生共用。
“柔”指柔性负载,消纳区域内的清洁能源发电,帮助电网实现调峰和调度,有助于提高建筑和城市的 韧性。

建议各省、市、区在贯彻落实碳达峰过程中,可启动建筑电气化的示范点,对比其“光、储、直、柔”系统,总结其碳排放的量化数据,有希望让建筑走在工业与交通的前面。


本文来源:《建设科技》2022年2月合刊

 

 

 

 

被动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