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房网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会呼吸的城市——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以“田园环境、绿色发展、美好生活”为发展愿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生态为基底,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发展原则,主动寻标、对标德国弗莱堡等联合国人居环境获奖城市,积极探索低冲击开发的中德模式,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充分运用“渗、滞、蓄、净、用、排”技术措施促进城市良性水循环,为市民营造绿色、舒适、休闲的生态环境,努力建设海绵城市样板区。

1 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概况

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位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北部,规划面积34.92 平方公里,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园区范围内四季分明,降雨集中在7-9 月,年均降雨量约743.7mm【1】,地势南高北低,城市下垫面以风化岩为主,表土以棕壤为主。自2013 年7 月启动建设以来,已形成了生命健康产业、智能制造产业、被动房产业、新能源和高端制造产业为代表的产业体系。基于上述气候及地质条件,园区决定主要采用 “渗透”和“集雨利用【2】”技术措施建设海绵城市。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面积6 平方公里。

2 建设实践

2.1 规划建设超前,落地实施有保障

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经过6 年的建设发展,从规划之初就确定了分散式【3】的规划布局,(图1)气泡之间采用公共绿地进行连接,充分截流蓄积雨水。目前已形成完备的规划指导体系,已编制完成海绵城市方面相关指导文件6 个,相关文件及指标如表1。

 

1 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总规划图

 

2 山王河湿地公园驳岸对比

2.2 体制机制体系完备,推进实施有措施

在《青岛中德生态园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园区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此外,还组建了园区海绵城市建设专家组,为园区海绵城市建设把关护航,提供智力支持。在项目土地出让阶段中明确了必须采用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在《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中,明确海绵城市建设为园区新建项目必须采纳的技术,同时还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专篇模版。建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审批交底制度,编制了《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海绵城市建设审批交底PPT》,即在为项目方提供海绵城市报件明白纸的基础上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进一步为其讲解海绵城市报件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从而有力保证了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的落实并提高了项目方对园区海绵城市要求的认识,为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

1 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海绵城市建设政策指导文件

2.3 建设过程监管

在完成海绵城市专篇和施工图审查后,在项目开工前,将前期方案审批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加以提炼,形成《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海绵城市建设注意事项告知明白纸》,组织项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充分了解本项目的设计意图,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的管控要点,从而确保项目建设按图施工。在建设过程中,通过联合巡查,对发现的施工质量和技术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纠正错误的做法,确保项目建设不走样。

2.4 建设成果

2.4.1 开启市政道路建设2.0 时代

建设成了富源二号路、桃河路(中德生态园九号线)为代表的海绵型市政道路。贯彻执行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原地形地貌利用率达到40%,探索提出了“三减一加”开发建设理念,即通过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取代或减少雨水管线建设,减少污水管线布设,采用分布式污水处理回收利用模式,提高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这一点不同于传统的做加法配套模式,被喻为开启了市政道路建设的2.0 时代。在新建项目的末端雨水井里设置雨水监测装置,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监测考核,实现了海绵城市建设闭环控制体系。其中富源二号路综合采用了排水降噪沥青路面、息壤、蓄水池、渗井、渗管、下沉式绿地等十二大技术措施,取代了雨水管线;而生态园九号线则通过集水井、集水模块等技术措施减少了雨水管线的布设。

2.4.2 筛选出了适合园区采用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清单,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广泛。

结合园区气候及地质下垫面特点,确定了多采用渗透技术措施,少采用蓄水模块的原则,结合实践,筛选出22 种适合园区使用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详见表2。新材料新技术在园区落地生根,息壤、渗井、渗管、泥炭藓、排水降噪沥青、装配式预制缺口路沿石、再生资源透水砖、废弃红砖、高承载力透水停车位已成为园区海绵城市项目中常用材料(图3~ 图10)。

2 适合园区应用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明细表

 

 

3 渗井、渗管实体模型

 

4 渗井剖面图

 

5 缺口式路沿石及渗井

 

6 息壤材料应用情况

 

7 生物滞留设施

 

8 高承载现浇透水停车位

 

9 山王河湿地公园一角

 

 

10 富源二号路航拍

2.4.3 建成了分类齐全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

园区将海绵城市应用范围分为建筑与小区、公园绿地、市政道路三种类型。其中建筑与小区部分根据用地类型分为产业项目用地和商业用地,分别对应不同年地表径流控制率。统筹利用生态净化理念。在项目方案设计时,优先考虑设计耐水湿植物,在滞留塘放养泥鳅、贝类等水生动物,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结合产业项目特点,采用雨水回收利技术,提高雨水回收利用率。已实现了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结合,已经实现了新建项目海绵城市技术应用措施全覆盖。相关代表项目明细详见表3。通过三个大类,一系列海绵城市示范项目的建设,园区已经综合应用了22 项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建成区域年地表径流控制率达到了80%,产业项目通过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的应用,已经实现了厂区绿化灌溉、道路冲洗以及产品养生用水的自给自足,园区已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良好效果”(图2)。

3 海绵城市示范项目明细表

 

3 建设成效

园区海绵城市建设结合规划、工程审批和监管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和落实。截至目前,已完成新建海绵城市居住小区6 个,建设面积达53.4 万平方米,大大提升了新建小区的居住环境和品质。新建海绵城市市政道路29.74km,大量使用了下沉式绿地和透水铺装材料,提高了道路品质及景观效果,大大涵养了地下水源。同时,还建成了中德生态园市民休闲空间、汉德D-zone、山王河湿地公园、水杉林、史莱泊花园等43.29 万平方米公共绿地及滨水空间改造,使园区居民休闲游憩空间大幅增加,环境变得更加宜居,居住体验更加舒适宜人。基于上述示范项目的建设,园区已然被打造成为一座会呼吸的生态城市,先后被国标委授予“全国首家综合标准化示范园区”,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绿色制造国际创新园”,被住建部授予 “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低碳生态试点城镇)”,被国家能源局授予“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园区”。2018 年,园区荣获全球“可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奖”。 “我看到了中德生态园的发展,不仅向我们展示出经济上有所发展,而且生态还是可持续发展的……”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说。

4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海绵城市建设涉及部门较多,协调难度大。景观园林、市政、水利工程交叉点较多,相应规范标准落实较难。需要各行业主管部门以问题为导向,统筹协调现有规范标准,(比如河道改造项目,从景观和海绵城市的角度出发应该减少硬质驳岸建设,使用生态驳岸设计,而水利部门则从河道行洪安全的角度考虑,要求砌筑硬质驳岸)从而为海绵城市理念落地提供保障。

2)可选择的材料灰色设施多,绿色设施少;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力度不够。渗井、渗管、透水混凝土等为代表的材料,均为硬质灰色设施,泥炭藓、息壤以及耐水湿植物等绿色软质材料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小。这就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生产企业加大此类材料的研究开发力度,填补市场空白,切实完善绿色生态技术措施清单。

3)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单一,社会资本参与不足。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投资主体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社会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探索激发海绵城市建设社会资本参与激励机制,可以在投融资阶段统筹考虑雨污水回收利用奖励机制,从而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情。

4)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粗放,缺乏详细的规划指标分解体系,与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等结合力度不够。需要智慧城市规划阶段考虑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需求,在建设阶段同步考虑海绵城市监测考核设施参数及平台建设和运营维护,及时将相关数据反馈给智慧规划系统,为后期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青岛中德生态园雨水综合利用规划 2015,12.

[2] 任瑞珊,陆地,史慧劼. 少雨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以西宁市海绵城市 建设专项规划为例中国知网.

[3] 俞孔坚 海绵城市- 理念与方法 建设科技[J]2019,(03):10.

 

 

 

被动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