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房网

突出海绵城市建设重心 发挥园林绿地应有作用

 

引言

2015 年以来,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海绵城市建设热潮。其中由中央财政支持,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主导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就达30 个之多。而在省级财政支持下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城市数量则多得难以计数,除了干旱少雨地区,几乎遍及全国。

经过近四年的摸索与实践,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城市的内涝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一些过去严重的积水点得到消除。部分水域的黑臭水体问题得到治理。大批街道、广场、公园、绿地,尤其是老旧小区得到更新改造。然而,与公众的期望值相比,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还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方面。不仅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满意度有待提高,而且业界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态度也存在较大分歧。

笔者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专家委员会成员,有机会了解到一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工作情况。在此希望以一个风景园林师的视角,结合国内外考察和实践经历,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概括起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试点城市相互模仿,失去试点工作的意义;其二是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比较模糊;其三是控制指标的制定不甚合理;其四是在建成区内开展试点的效益很低;其五是设计思路存在偏差;其六是在工程措施方面采取错误手段。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海绵城市作为一个新兴的建设领域,国内外尚缺乏明确的做法或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甚至对其概念和定义、建设目标和任务,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业界和公众在认知上都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也是选择一些城市先行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原因。然而各个试点城市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实践,而是相互模仿,导致工作思路和建设手法十分雷同,失去了试点工作的意义。

第二,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 2013 1212 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根据指示精神,海绵城市建设是尽量依赖自然的力量解决雨水的资源化利用问题,进而缓解洪涝灾害对城市的侵害。

2015 10 11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任务进一步拓展,提出了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缓解热岛效应和统筹城市发展五大工作目标。其中,解决城市内涝和雨水收集利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黑臭水体治理的问题比较复杂,许多黑臭水体的源头和范围大大超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范围,孤立地考虑试点范围内的黑臭水体治理往往效果不佳。而缓解热岛效应和统筹城市发展则属于海绵城市建设应发挥的效益,作为任务比较模糊,也难以量化。

第三,在雨水管控方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 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然而,70% 的降雨如何统计?在实践中出现偏差问题如何解决?根据2014 10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降雨量采用了各地常年降雨次数及降雨量的平均值。实际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存在着降雨年际变化很大的特点,夏季降雨不仅集中,而且量大,根据《指南》计算出的降雨控制量只能解决小雨、中雨的问题,难以达到全年总降雨量70% 的控制目标。一旦大到暴雨的情况出现,海绵城市建设就形同虚设,城市内涝的问题依旧。这是一些业内专家和广大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不甚满意的主因。

第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限于城市建成区,而且以老旧城区为主。一方面存在新建的“海绵设施”与原有的排水管网“争夺”雨水的问题,导致重复投资;另一方面,建成区,尤其是老旧城区内的公园、绿地、广场等“空地”较少,建设“海绵设施”的余地有限,导致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雨水控制量较小。每当出现大到暴雨,原有的排水管网因设计能力有限而出现超负荷情况的时候,海绵设施也难以解决内涝、积水问题。这种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满足于不疼不痒的小雨或中雨不积水的海绵城市建设,难免遭到公众的质疑和诟病。

第五,尽管《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综合解决雨水利用问题。但是从试点工作中不难发现,出于工程造价及后期维护费用的影响,或者满足于《指南》中雨水控制量的要求,或者片面强调“低影响开发”理念,试点工程偏重于渗、滞、排等措施,却忽略了雨水的蓄、净、用等措施,未能形成整体性的雨水管控系统。导致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效果不佳,大多是一些零散的海绵设施,沦为以展示为主的形象工程。

第六,在工程措施方面,试点城市大多将园林、绿地、广场等“空地”作为建设“海绵设施”建设的主要载体,而且将下渗作为雨水控制的主要手段,片面强调土壤的下渗能力和过滤作用,常常在种植土中掺入大量的碎石、卵石等,导致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严重丧失,植被生长不良,甚至大片死亡,对试点区域的园林绿化成果造成极大破坏。此外,过于依赖透水铺装的应用,一方面导致小区、公园、广场中的铺装面积过大,景观效果生硬;另一方面透水铺装由于泥沙、苔藓植物等影响寿命有限,透水效果一般不超过5 年,后期改造必然造成极大的浪费。

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中期,笔者在法国学习、工作期间就感受到,无论是社区、建筑,还是广场、公园,以及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雨洪管理和雨水的资源化利用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其中,各类园林绿地不仅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园林绿地自身建设也呈现一些新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首先,雨洪管理是一个整体性工程,在空间分布上不应就城区论城区,而应从更大的空间中探讨城市内涝如何缓解的问题。相较于建成区,城市外围有着广袤的河湖水系、生态用地、农林用地,以及郊野公园等大片的园林绿地,它们应构成城市周边抵御洪涝灾害的屏障。自20 世纪80 年代起,巴黎城市周边就兴建了大量的省级公园,以及森林公园、体育公园等大规模的园林绿地,在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和雨水资源化利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笔者在法国工作的Bureau des Paysages 设计公司设计的犹太城Hautes-Bruyeres 省级公园,以一条巨大的壕沟储存因暴雨产生的洪水,全园有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和水景展示区域(图1、图2)。

1 巴黎犹太城Hautes-Bruyeres 省级公园

 

2 Hautes-Bruyeres 省级公园壕沟

其次,在城市空间中,应将园林绿地与道路、广场、建筑物的地下空间相结合,构成一个能够真正抵御城市内涝的雨洪管理系统,而不应过度依赖城市园林绿地。法国的城市广场、主要建筑物大多设有地下雨水存储池。Bureau des Paysages 景观设计事务所设计的Vitry-sur-Seine 市场广场(Place du Marche),地下设有两层停车场和一层雨水存储空间(图3)。而城市园林绿地因其规模较小,自身收集的雨水有限,必须与建筑物、道路、广场等相结合,形成集渗、滞、蓄、净、用、排于一体的雨洪管理体系,才能缓解城市内涝,避免因过度依赖园林绿地的下渗作用而导致植物生长困难,同时为园林绿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Jacqueline Osty 事务所设计的巴黎十九区马丁路德·金公园,一期工程占地仅4 00m2,利用自设及周边收集的雨水,营造出景色优美的水景区(图4)。

 

3 Vitry-sur-Seine 市场广场

 

4 巴黎十九区马丁路德·金公园

其次,园林绿地作为城市中规模较大又相对集中的空间,易于形成一个集雨洪管理、雨水资源化利用、科普教育于一身的展示中心,将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与园林造景相结合,不仅有利于营造优美的公园环境,而且在生态环境教育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布洛涅- 比扬古(Boulogne-Billancourt)市利用雷诺工厂旧厂址兴建的新区,将建筑、道路、广场、绿地、公园与塞纳河相结合,形成完善的雨洪管理体系(图5),其中Agence Ter 设计事务所设计的Billancourt 公园在雨水的传输、收集、存储、利用方面与园林设计手法相结合,突出下雨时形成的临时性水景,极具特色(图6)。

5 雷诺工厂旧址新区

 

6 Billancourt 公园

此外,植物是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设计的首要任务是为植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并创造多样性的植物生长环境。同时,植物生长有其自身规律,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而降雨又有地域性、季节性、时间性变化显著的特点,这就要求设计者从植物生长的角度出发,加强雨水的管控措施,形成常年相对稳定的土壤水分条件。Billancourt 公园根据植物的习性和降雨的特点,在竖向上形成不同的标高,配置对水分要求不同的植物群落,大大丰富了公园的植物景色(图7)。收集到的雨水部分用来浇灌,确保种植区域水分条件的常年稳定性。

7 Billancourt 公园的植物群落

最后,从不同下垫面的透水率及产生径流量的特点出发,无论是社区、道路,还是公园、广场等都应从实际功能出发,尽可能地减少硬质铺装的面积,减少径流量,同时增加绿化面积,提高透水效果。这样不仅节约工程造价,而且改善了空间的景观效果。在法国的小区、公园中,一方面利用草地代替硬铺,另一方面用树皮、沙地作为不可或缺的园路、广场的铺装材料。不仅造价低廉、透水效果好,而且景致别具一格,自然朴实(图8)。

 

8 Billancourt 公园的地面铺装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应以问题为导向,着重解决实际问题。在试点工作中应注重多专业的结合,将城市雨洪管理与园林绿地建设相融合,真正发挥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被动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