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房网

热带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三亚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路径

 

 

1 引言

由于城市快速和无序发展,城市用水量快速增长,不透水下垫面急剧扩展,对流域水文循环造成的干扰和破坏也不断累积与扩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引发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水系统问题[1-2],如城市降雨时空分布发生较大变化,河道生态基流不断较少,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水污染问题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这些水系统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的高质量发展[3-4]。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并要求到2020 年,城市建成区20% 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 年,城市建成区80% 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为作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国家于2015 年和2016 年先后开展了两批共30 个城市的海绵试点建设工作。三亚市2016 年成功入选第二批海绵试点城市。

2 海绵试点区概况

2.1 区域概貌

三亚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位于中心城区,北邻三亚高铁站、南至鹿回头广场、西临三亚西河、东靠凤凰岭(狗岭),共计20.56km²。三亚市整体围绕海湾呈圈层式布局,试点区域位于三亚精品旅游城市建设发展的第二圈层。在试点建设方案制定中,以汇水分区为基础,考虑周边用地对试点区的影响,将试点区的协调研究范围扩展至抱坡溪、半岭水、西河、临春河汇水范围,总面积约40.3km²。

三亚市具有热带海洋性季风气侯特点,年平均降雨量1392.2mm,降水总量季节分配不均,有较为明显的丰枯差异。5 10 月为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90%11 4 月为旱季。6 11 月受热带气旋影响较多,降雨多为台风雨,过程降雨量多在50mm 以上,呈现雨急风大的特点,三亚短历时和长历时降雨雨型见图1、图2。试点区土壤情况基本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表层为素填土,下面是粗砂、细砂、中砂及黏土,渗透性良好,这类土壤分布较为普遍;第二类为表层为素填土,下面是淤泥质粉质黏土或粉质黏土,渗透性较差,主要分布于河口冲积平原地区。试点区域地势为丘陵台地,三亚东、西河和抱坡溪南北向穿过试点区汇流入海,雨水管线依据地形敷设,就近排河,同时区域内还包括东岸湿地、腊尾山塘等6 个坡塘湿地类水体,见图3

2.2 汇水分区及排水分区划分

根据自然汇水路径、区域管网分析,试点区划分为4个汇水分区,分别为:抱坡溪汇水分区、东河汇水分区、西河汇水分区和临春河汇水分区。各汇水分区详细信息如图4A)、表1 所示。在汇水分区的基础上,结合试点区内地形地貌、排水管网及水系分布进一步划分排水分区。同时,综合考虑项目实施的完整性进行微调,4 个汇水分区共划分为21 个排水分区,如图4B)、表2 所示。

 

1 不同降雨条件120 分钟降雨过程图

 

2 三亚市24 小时设计暴雨过程

 

3 试点区水系分布图

1 汇水分区情况表

 

4 试点区汇水分区及排水分区划分示意图

2 排水分区情况表

3 试点区水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水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在水生态方面,试点区内采用大量的硬质铺装,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系数增大。经估算,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前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约为46%。大面积的城中村,下垫面以硬地和屋面为主,绿地率低,径流控制效果差。堤岸建设以防洪和景观为目标,未考虑河岸原始生态系统和红树林的保护,导致大量硬质护岸挤占红树林生长空间,而水体污染也对红树林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图5 展示的是试点区硬质岸线和生态岸线分布情况。

3.2 水环境质量堪忧

在水环境方面,试点区域内淡水型水体水质基本处于V 类到劣V 类(目标IV 类),海水型水体水质为IV 类(目标海水III 类),无法满足地表水功能目标。鸭仔塘、腊尾山塘等部分水体存在一定程度黑臭现象。通过调研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原因:一是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污水提升泵站旱季污水溢流进入水体。二是区域污染收集系统不完善。区域内合流制小区较多,现状污水干管截流倍数低,造成雨季大量合流制污水进入河道。市政管网存在雨污水混接,旱季仍有部分污水直接进入水体;雨季雨水进入污水管网,污水管网存在冒溢现象。试点区中部分城中村仍无雨污水管网,部分生活污水及雨水径流随农灌渠直接进入河道。三是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控制未得到有效控制。四是试点区上游存在大面积农田,农业面源污染未经有效控制削减直 接进入水体。五是部分水体受地形、地貌与降雨影响,各水体旱季流量小,水体自净能力弱。水体局部区域内源污染严重。

 

5 试点区岸线分布情况

3.3 水安全风险较高

试点区内,市政雨水管网设计标准较低,大量管网设计重现期低于1 1 遇。由于三亚市台风频率高,暴雨强度大,试点区缺乏涝水行泄通道和调蓄空间,超过城市管网降雨标准的雨水无法及时排出。部分区域受山洪影响严重,山地雨水无有效截流措施及行泄通道,导致山地雨水进入城市建设区,形成局部区域内涝。部分区域地势低洼,雨水无法重力排出,现状雨水泵站排水能力不足。图6 展示的是试点区内涝风险评估结果。此外,对照试点目标,东河、西河上游段达不到100 年一遇防洪标准。

 

6 试点区内涝风险评估

4 海绵试点实施路径

4.1 试点区海绵建设目标

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试点的总体目标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6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5.5mm);三亚河部分断面及抱坡溪流域达到IV 类水水质标准;新建雨水管网的设计标准为2 3 年一遇,重要地区为3 5 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为能有效应对不小于30 年一遇的降雨;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为100 年一遇。

4.2 实施思路

按照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系统方法,对排水分区、现状问题、系统方案、目标可达性进行进一步梳理和分析,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充分考虑双修进展成效、棚户区/ 城中村改造问题,按照科学规划、近远期结合的思路,确定海绵城市试点工作思路与重点。

1)“补短板”。结合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试点区雨污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实施雨污混接和雨污合流的分流改造,初期雨水面源控制等工作,提升试点区污染物收集、削减、处理能力。

2)“控增量”。在新建区域和项目中严格落实海绵规划指标,落实区域雨水管理制度,落实雨水径流总量控制和面源污染控制目标。

3)“去存量”。结合城市棚改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工作,制定老旧小区、道路等源头减排项目的海绵改造计划。在试点期间,尽可能多的完成源头低影响改造,实现“能做尽做”,减少区域径流总量,降低径流污染水平。

4)“统双修、出亮点、创模式”。构建“双修+ 海绵”推进模式,扩展和统筹双修项目的功能和效益,通过双修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骨架和生态格局,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生态功能在面上向流域和区域扩展。同时,海绵城市建设中突出重点和实效,重点实施抱坡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亚东河水环境提升等流域和区域综合项目,统筹源头、过程和末端,统筹各个职能部门,打造区域海绵城市样板,提升城市水生态和水环境质量。

4.3 技术路径

1)辨别主要问题,确定建设目标。通过对现状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问题进行深入现场勘查,分析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重点解决的问题及主要成因,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国家对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分类控制目标。

2)加强规划统筹,深化顶层设计。根据试点区自然、社会条件,合理划分汇水分区,深入分析每个汇水分区的特征与问题,结合“双修”等城市基础设施更新计划,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综合治理的系统化综合建设方案,综合考虑项目近远期实施条件,确定实施工程项目库。

3)深化项目设计,严把施工质量。根据系统方案确定的地块/ 项目控制目标,综合调查项目现场情况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开展项目设计,合理选择工程措施,确定技术经济最优方案。建立设计建设审批管理流程,在可研、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审查中落实海绵建设目标。施工过程中由设计和技术咨询单位进行指导与监督,确保海绵施工质量。

4)监测评估实施成效,加强设施运行维护。建立海绵城市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测平台,利用监测和模型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分析设施、项目和汇水分区建设成效,校核建设目标可达性,不断完善顶层方案、项目设施设计方法和施工工法。同时,针对不同类型海绵设施建立运行维护办法,保证设施长效发挥作用。试点实施技术路线图,见图7

7 试点实施技术路线图

4.4 实施项目内容

三亚市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技术路线,在系统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确定了建筑小区、道路广场、绿地公园、管网厂站等类型的项目,并进行了目标可达性分析,支撑试点目标和指标的实现。

1)建筑小区类项目:试点区域内建筑与小区类涉及到海绵化建设项目共44 个,用地达150.73 hm²。优先对存在涉水问题的小区进行改造,形成集中连片示范效应,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避免海绵小区改造碎片化。对于新建、重建类项目,将地块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和要求纳入“一书两证”,确保海绵指标落地。

2)道路类项目:通过现场勘查,试点区域内目前可实施的市政道路类建设项目共3 个。同时,要求新建市政道路均进行海绵化建设,并根据近期道路建设计划,新建海绵道路4 条。

3)管网厂站项目:开展临春桥、抱坡溪、同心家园1 期泵站扩容工作;提升荔枝沟污水处理厂能力,进行荔枝沟污水处理二厂建设,完成后由原30,000m³/d提升至70,000m³/d,解决月川片区污水处理超负荷问题,同时,提升污水厂出水标准,扩大污水再生能力,相应配套建设污水干管,新增再生水规模30,000m³/d。普查管网雨污混接状况,累计开展60 余处混接改造工作;在东岸湿地公园周边开展截污管网建设;在金鸡岭社区、市仔村、荔枝沟片区、津海建材城、师部农场等片区开展雨污分流建设;在下洋田片区、海螺片区、万人海鲜城、临春片区等片区进行合流制及初期雨水调蓄处理;试点区设合流制溢流调蓄坑塘9 处,调蓄池5 座,设置初雨调蓄净化坑塘1 处,调蓄池6 座。

4)公园绿地及区域综合整治项目:在现状绿地海绵建设基础上,重点对三亚河滨水区域、东岸湿地滨水区域、鹿回头区域等绿化节点进行海绵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试点区海绵建设基底,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和安全格局。试点区内建设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湿地公园、水生态修复及区域综合整治项目20 个。

5)城市水安全提升项目:新建排涝泵站1 座;开展师部农场积水点等11 处积水点改造项目;开展主要行洪河道10 余公里疏浚工作;新建东岸湿地、抱坡溪湿地雨洪调蓄型湿地公园。

6)监测设备与平台项目:开展雨量、水系、排污口、汇水分区出口、项目出口、易涝点、下垫面及典型设施约150 余个点位海绵监测工作,搭建智慧化海绵监测平台,为海绵实施效果评估及维护提供有力保障。

5 试点实施的初步效果

1)小区源头改造,解决居民涉水问题,区域污染收集能力增强。通过雨污混接/ 分流改造、阳台排水管及雨落管改造、小区积水点改造等解决了老旧小区内部的雨季积水、污水冒溢等一系列涉水问题。雨污分流改造小区雨水管网提升到2 3 年一遇标准。

2)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恢复红树林种植面积,种植小叶榕、千屈菜、梭鱼草等本地特色植物,新增绿地面积约68 hm²,新增生态岸线约7.8 km,新增水域面积约3.5 hm²。

3)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提升。经过旱季排口截污,管网雨污分流、混接改造,新建雨、污水管网,增强了管网收集能力,管网提质增效效果显现,荔枝沟污水处理厂进水COD 月均浓度从2017 年约150 mg/L 提升到2018 年约230 mg/L。目前,三亚河全段、腊尾山塘、鸭仔塘已消除黑臭现象,且水质在不断好转。图8 是腊尾山塘2017 2018 COD 浓度变化图。

4)积水排涝问题得到缓解。试点区域内的下洋田、凤凰路嘉宝花园等多处较为严重的内涝点,在30年一遇短历时降雨和长历时降雨下均未出现明显积水现场;在如2018 7 月台风“山神”、8 月台风“贝碧嘉”等极端降雨事件下(日降水量超过100mm),积水较快消退,未对居民出行和安全造成影响。图9 是春光路积水点在方案改造前后,30 年一遇2 小时降雨和24 小时降雨条件下的积水深度变化对比图。

 

8 腊尾山塘COD 浓度变化图

 

9 春光路积水点改造前后积水深度变化曲线

6 总结与展望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从实施路径上,需要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的精细统筹与管理;从专业配合上,需要给排水、建筑、园林、道路、景观、水利等密切协调;在组织机制上,需要市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实施,全社会集体参与;在推进策略上,需要雷厉风行与久久为功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是将城市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提升的一种模式,需要在方法论、组织管理、技术措施上不断地创新和摸索。

参考文献

[1] 王浩,梅超,刘家宏 .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J]. 水利学报,2017489):1009-10141022.

[2] 李云燕,李长东,雷娜,等. 国外城市雨洪管理再认识及其启示[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 34 -43.

[3] JENNINGS D B, JARNAGIN S T. Changes in anthropogenic impervious surfacesprecipitation and daily streamflow discharge: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a mid-Atlantic subwatershed [J]. Landscape Ecology, 2002,17 (5) : 471-489.

[4] MAKEPEACE D KSMITH D WSTANLEY S J. Urban stormwater quality: Summary of contaminant data[J]. Critical Reviews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5, 25 (2) : 93-139.

作者

北京筑福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赵 丹

 

欢迎订阅《建设科技》杂志(半月刊)

国内邮发代号:2-543

     号:0200049309201072985

单位全称:北京康居认证中心

     价:15/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四道口支行

     箱:kcpc409@126.com

 

 

被动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