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成效解析——以鹤壁市为例
1 引言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接连,辖两县三区、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一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总面积为2,182 平方公里,总人口164 万。
2015 年,经过竞争性评审,鹤壁市成为国家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试点区位于淇滨区,范围为:西起107 国道,北到黎阳路,东至护城河,南临淇河,总面积约29.8 平方公里。试点区内的主要问题为水环境问题、内涝积水问题和水系不畅通问题,如图1 所示。
1.1 水环境问题
试点区城市内河的补水水源以淇河水为主,并最终汇入淇河。现状淇河水质为Ⅱ类,位列河南省辖市城区主要河流水质排名第一。进入城市后,由于试点区北部约7.3 平方公里采用雨污合流制,存在较为严重的合流制溢流污染问题和分散的污水直排问题,水质恶化较为严重,流回淇河时城市内河的水质已经变为劣Ⅴ类,如图2 所示。
图1 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区位图
图2 过境河流(淇河)与城市内河水环境对比图
1.2 内涝积水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试点区内主要道路在与铁路、高速相交时采用下穿通道的形式,这些局部的低洼点基本成为了易涝点,在遭遇大雨或暴雨时时经常内涝,给城市的正常运转、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如图3 所示。
1.3 水系不畅通问题
鹤壁市在20 世纪90 年代末至21 世纪初进行城市水系整治时,水系与道路交叉处存在多处采用管涵的建设形式,成为水系的“卡脖子点”,在排涝时严重降低城市水系的排水能力,并由此带来顶托、地面排水不畅等系列问题,如图4 所示。
结合试点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通过3 年的试点建设,共实施273 项工程建设项目。其中建筑与小区类项目164 项,绿地广场类项目41 项,城市道路类项目47 项,雨污分流类项目10 项,防洪与水源涵养类项目4 项,河道治理类项目7 项,试点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力地提升了城市人居环境和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促进了城市高质量发展。
图3 试点区下穿通道实景照片
图4 试点区水系“卡脖子点”实景照片
2 黑臭水体彻底消除
2.1 城市内河
试点建设前,鹤壁试点区内的内河水质基本为劣Ⅴ类,其中护城河为上报黑臭水体。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提质”的思路进行城市内河水环境的治理,变“头痛医头”为“系统治水”,整治26 公里现状河道,修复和新建水体12 公里,整治后的城市水系呈现“水清岸绿”的美好景象,如图5 ~图6所示。
根据中南金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水质监测数据和《鹤壁市护城河(黎阳路—湘江路)黑臭水体治理情况评估报告》,目前护城河黑臭水体已经全面消除,城市水质良好,海绵城市建设后,城市内河全面实现了IV 类及以上的水质标准,参见表1 ~表2,以及图7。
图5 城市水系改造前实景照片
图6 城市水系改造后实景照片
表1 城市内河水质监测结果(2018.5.13)
表2 城市内河水质监测结果(2018.7.11)
图7 试点建设后城市内河水质分析图
2.2 淇河
得益于城市内河水质的提升和淇河沿线面源污染的控制,淇河的水质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和提升。试点区内的监测断面为花窝坝监测断面。根据其2015 年~ 2018年的水质监测数据,试点城市建设前后,淇河水质均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其中,溶解氧年平均值从2015 年的9.02mg/L 提升到9.14mg/L,COD 年平均值从2015 年的5.58mg/L 降低到3.42mg/L,氨氮年平均值与2015 年的0.03mg/L 基本保持稳定,总磷年平均值从2015 年的0.03mg/L 降低到0.02mg/L。可以看出,试点建设后的淇河各项水质指标均不低于甚至优于海绵城市建设前,如图8、图9 所示。
图8 淇河2015 年~ 2017 年水质监测数据变化图(DO)
图9 淇河2015 年~ 2017 年水质监测数据变化图(COD)
3 暴雨季节历经考验
在排水防涝体系构建时,鹤壁市按照蓄、排结合的理念,结合公园绿地设置调蓄塘,在道路与城市水系交叉口设置超标径流入河通道,结合水系改造在合适区域设置调蓄空间,从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三个层次,全面提升了城市排涝能力。针对易涝点成因,针对性采取整治措施,对试点区内和周边的3 处易涝点全部完成改造,效果良好,参见表3。
表3 试点区及周边区域易涝点治理详表
根据宜水科技提供的《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模型评估报告》,采用Infoworks ICM 软件对试点区进行“遭遇30 年一遇24 小时历时降雨”模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试点区海绵建设前的排水系统在“30 年一遇24 小时设计降雨”下的运行工况,试点建设前内涝高风险区的面积为0.59 平方公里,内涝中风险区的面积为0.51 平方公里,内涝低风险区的面积为1.28 平方公里,内涝风险区的面积合计为2.38 平方公里,占试点区面积的8%;试点建设后,内涝高风险区的面积为0,内涝中风险区的面积为0.01km2,内涝低风险区的面积为1.38 平方公里,内涝风险区的面积合计为1.39 平方公里,占试点区面积的4.6%,参见表4。试点建设后的内涝风险区基本集中在公园绿地及未开发地块内,这些片区的积水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安全基本没有影响。因此可以判定,整体上实现了30 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
表4 试点区内涝风险评估结果表
在2016 年7 月8 日到9 日遭遇252.72mm(多峰、峰值降雨强度为125.76mm/h、总降雨强度接近30 年一遇),如图10 所示。2016 年7 月19 日到20 日遭遇311.3mm(多峰、峰值降雨强度为153.6mm/h、超过30年一遇),如图11 所示。两场极端降雨时,城区局部积水点基本在0.5 个小时以内消退,完全经受住了暴雨季节的考验。
图10 2016 年7 月8 日14:30 至2016 年7 月9 日14:30 降雨过程图
图11 2016 年7 月19 日4:00 至2016 年7 月20 日4:00 降雨过程图
4. 人居环境有效提升
鹤壁市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中,通过水系整治PPP项目,整治26 公里现状河道,修复和新建水体12 公里,显著提升了城市内河环境,实现了“水清岸绿 水通河畅”。
结合水系整治项目,在淇河沿线打造了淇水乐园、淇水诗苑、朝歌文化园等一批高品质城市公园,并融入鹤壁悠久淇河文化、诗经文化元素;在天赉渠(又称“袁世凯渠”)沿线的公园绿地中融入天赉渠相关的水文化元素。此外,还打造了桃园公园、质量公园等一批呈“点状”分布的城市游园。
试点建设期间,鹤壁市共新建18 处公园绿地,总面积为165 公顷, 绿化覆盖率提高5.54%,并于2017年成为国家园林城市;试点区内水面率由3.3% 提高至4.02%,基本实现“步行5 分钟即赏水景,如图12 所示。
此外,在老旧小区的海绵城市改造过程中,结合民生需求,实施了生态停车位改造、绿化提升等配套工程,显著提升了居住品质和环境,如图13 所示。
图12 试点区水系+ 微水景500 米(步行5 分钟)影响范围图
图13 建设前后对比图片
5 结论
经过3 年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鹤壁试点区的原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践证明海绵城市是“治黑”和“除涝”的利器,只有采用系统治水的思路,才能有效地、长效地解决城市化进展中带来的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等问题。
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验收,代表着一个阶段工作的完成,更代表着下一个阶段工作的开始。借助试点建设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的长效推进和保障机制,海绵城市将成为鹤壁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的“新常态”。
作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周飞祥 贾书惠 刘彦鹏 孙广东 吴爽
欢迎订阅《建设科技》杂志(半月刊)
国内邮发代号:2-543
账 号:0200049309201072985
单位全称:北京康居认证中心
定 价:15元/本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四道口支行
邮 箱:kcpc40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