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房网

北京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实践

 

 

北京是我国内地最早开展城市雨水利用研究与应用的城市,其雨洪控制与利用的理念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基本吻合。2016 年,通州代表北京市入选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试点开展以来,北京市和通州区两级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高度重视,结合北京市现有雨水管控模式和经验,围绕海绵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以试点区为先导积极探索实践。本文将北京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基本情况及建设实践进行概述与总结,旨在为国内其他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1 试点区概况

试点区位于通州区,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地带。西南起北运河,北到运潮减河,东至规划春宜路,总面积19.36 平方公里(图1)。按照片区特征,可划分为建成区、行政办公区及其他新建区三个管控分区,16 个排水分区。

 

1 试点区地理位置

试点区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36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8mm。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是7 月下旬和8 月上旬。试点区地处北运河和运潮减河两条河流之间三角地带,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以潮土为主,表层土质以粉质黏土为主,综合竖向渗透系数空间差异较大。

试点区内存在的问题:一是防洪排涝风险较高。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将区域原有防洪排涝标准提高,现有防洪排涝体系无法满足要求。二是建成区存在合流制溢流污染。三是区域内存在内涝积水点,影响居民出行。四是生态及居住环境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 建设实践

在充分借鉴第一批海绵试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副中心“三最一突”要求(最先进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和突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思路),重点围绕着体制机制、过程管控和技术支撑等关键环节开展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海绵城市建设制度机制体系。

2.1 体制机制建设

首先,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发布了《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周例会制度》等管理文件,确保各项工作有据可依,规范推进。

其次,加强领导与协调。一是成立了北京市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即通州区海绵办,以下简称“区海绵办”),负责海绵城市建设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区水务局,下设综合部、协调部、技术中心。二是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责任分工。三是建立了分管副区长调度会、区海绵办周例会和联络员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区海绵办的正常运行,加强了海绵城市建设调度力度。

2.2 过程管控

在积极探索海绵城市规划管控的基础上,针对过程管控,试点区开展了创新实践,制定了“两审一验”及“施工巡检”制度。具体来说,针对前期方案和后期验收环节,通州区政府印发了《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区海绵办印发了《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两审一验”制度暂行办法》,要求试点区内所有建设项目均应执行“两审一验”制度,即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在施工环节,除了强化施工监理作用外,区海绵办印发了《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施工巡检管理制度(暂行)》,明确提出区海绵办统筹、组织试点区内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巡检、监督和管理工作,并确保施工巡检中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整改。

除此之外,为配合“两审一验”制度的实施,区海绵办又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专篇及技术审查要点》等非工程类文件,为设计单位开展方案和施工图编制提供了指导。

2.3 强化技术支撑

海绵城市作为新生事物,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强化技术支撑是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取得理想效果的必要条件。在这方面,试点区本着“尊重知识,注重人才”的原则,从组织架构、顶层设计、过程管控等环节强化技术支撑作用。

2.3.1 成立技术中心,将其作为区海绵办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聘请国内海绵城市领域知名团队组成技术中心,入驻试点区,提供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其次,强化技术团队话语权。在政策出台方面,充分征求技术中心意见;在所有项目“两审一验”及施工巡检过程中,技术中心全程参与,确保建设项目设计方案设计合理,施工图规范,施工巡检问题及时反馈整改。

2.3.2 注重顶层设计,高标准编制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方案

在详细调查与持续监测的基础上,摸清并量化试点区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特征与上位规划要求,制定建设目标;结合精细化数值模拟、空间优化等技术手段,开展方案比选,优化建设方案。此外,在系统化方案编制过程中充分与《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团队衔接,确保系统化方案可落地、可实施。上述手段的实施确保了系统化方案的高质量,也为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

2.3.3 编制了相关技术类文件,指导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在北京市现有海绵城市相关地方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编制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北京市海绵城市植物选型导则》《北京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海绵城市模型模拟技术导则《》北京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验收、管理养护指南》等技术类文件,有效地指导了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2.3.4 充分借助外脑,提高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创新性。

充分发挥北京作为首都的地缘优势,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试点区进行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如图2 所示。依托“十三五”国家水专项“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与管理机制研究和示范”和“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质水生态与水环境技术综合集成研究”两项课题,以及北京市重点科研项目“城市建成区建筑小区及道路雨水控制利用示范”的实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在试点区的应用,实现科研与实践互促互融,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产学研新路径。

 

2 国内外专家现场技术指导与培训

3 建设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海绵理念深入人心。

3.1 内涝积水点基本消除

通过老旧小区海绵改造、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海绵型道路建设等工程的建设,削减了源头径流总量和峰值;通过下凹桥区泵站提标改造及排水管线的定期清淤维护,提升了过程排水能力;通过河道清淤改造增加了河道行洪能力。以上工程措施的实施,结合区域防汛应急体系的逐步完善,试点区原有积水点已经基本消除,并经受了2018 8 8 日特大暴雨的考验。

3.2 生态环境品质显著提升

一是开展了减河公园、休闲公园、六环西辅路绿化、玉带河大街绿化工程、行政办公区一期景观绿化工程等一批高品质的公园绿地项目,有效地增加了区域绿地面积,有效地保护了区域生态本底。二是从系统角度出发,建设行政办公区景观水系及排水暗涵工程,实现了行政办公片区内排水、蓄涝、面源控制与风景观赏四大功能的充分融合,成为新区建设的典范。三是试点区内绿化灌溉用水、景观水体补水、市政杂用水逐步使用再生水和雨水,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逐步提升,地下水位得到有效恢复。四是北运河、运潮减河水质逐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试点区初步形成了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格局体系。

3.3 百姓获得感增强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合计改造老旧小区15 个,总面积100 余万平方米;改造、新增公园广场6 处,面积达34 万平方米;改造学校及幼儿园6 所。在解决原有区域内涝积水问题的同时,也提升了区域景观效果,大大改善了生活环境,扩展了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空间。累计收益居民达到2 万余人,极大提高了百姓获得感。如图3、图4 所示。

 

3 典型建设项目展示

 

4 海绵改造工程建设前后效果对比

3.4 海绵理念深入人心

海绵试点示范带动作用显现,试点区外以中仓小区为代表的老旧小区改造已经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以文化旅游区为代表的新建区正在按海绵理念施工建设。尚未实施海绵改造的小区、学校正积极向区海绵办提出改造申请,海绵城市理念深入人心,海绵工程获得百姓称赞。

4 结语

“海绵城市”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六个城市”建设目标之一,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副中心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副中心实现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建设目标的有效抓手。三年试点建设工作接近尾声,但副中心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仍需按照《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要求稳步推进。下一步,试点区将积极总结建设经验,提炼建设模式,为全市乃至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作者

北京市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蔡殿卿 康振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于磊 潘兴瑶

北京市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中心  于磊 宫永伟 杨默远

北京建筑大学  宫永伟

 

欢迎订阅《建设科技》杂志(半月刊)

国内邮发代号:2-543

     号:0200049309201072985

单位全称:北京康居认证中心

     价:15/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四道口支行

     箱:kcpc409@126.com

 

被动房网